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读本第六部分第二十四章
来源:易贤网 阅读:11402 次 日期:2010-09-27 14:02:26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读本第六部分第二十四章”,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第二十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理解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作用,熟悉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比较全面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关注科学前沿进展,了解并研究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状况。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一、科学与技术

科学的本义为学问、知识。中国古代与其相对应的概念就是《礼记.大学》上的“格物致知”。“格物”有两重意思,一是推究或穷究事物,二是变革或改变事物。“格物致知”的含义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

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是科学的最基本的内涵。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而不断深化和变化。需要更好地阐述科学的内涵。依据现代科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科学的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或创造知识的智力活动。第二,科学是一种精确而无偏见的描述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精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第三,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科学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

按照国际上流行的看法,“科学”指自然科学,现代“科学”指现代自然科学。当代汉语中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我们这里讲的现代科学,主要是指现代自然科学。

技术一词的意思是技能、技艺和技巧。我国古籍《考工记》指出:知者造成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说,知者发明,巧者应用发明的成果,并将其经验、技巧传给后代。这里的操作经验、技巧,就是古代的技术。

在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人物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词条中,技术“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系统”。这个定义包含以下重要观点:①技术是一种有实际目标的活动;②技术的实现要通过社会协调来完成;③技术的硬件是设备、工具;④技术的软件是方法、规则;⑤技术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

在现代,对技术的狭义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视为人类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方法的集合。这表明,广义的技术概念已超越了工程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技术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人类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对社会进行调控,是技术要解决的“做什么”问题;为此目的,把技术作为知识、技能、手段、方法的系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正是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上,体现出技术的本质特征,表明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动关系是通过技术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科学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呢?科学离不开技术,科学研究要靠技术手段;应用性科学研究是为技术发展服务的;技术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设备、技术手段要依据科学原理。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但科学与技术又有显著区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与技术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及运动规律,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就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来说,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是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有所发明,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第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过程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隐藏在自然和社会后面的秘密,往往难以预见在未来会做出什么发现,也难以精确估算出某种新发现需要多少时间,多大代价。所以,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要大些,个体性较强,但是,近代的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大科学”或“大科学工程”,也出现较大的集体性,一篇科学论文的署名,可多达500—600人之多。技术开发虽然也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新产品的研制、新工艺的开发还是有既定目标,有较明确的步骤和经费预算,计划性比较强。所以,技术开发活动虽然必须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也提倡个人的发明创造,但集体性较强。

第三,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和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公式、假说。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深化人类认识,增加人类知识宝库。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技术开发的成果往往表现为二者的结合,如工艺流程、设计方案、技术装置等,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实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可以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技术研究的成果可以表现为论文,更富有实用性质的还表现为专利和标准。

二、科学精神

科学有知识的形态和思想的内容,也有方法的启示,但科学更是一种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形成的,它蕴涵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中,也贯穿于科学方法中。人们常常从许多角度来表述科学精神。但概括地讲,也可以说科学的精神首先表现为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

就求实的态度而言,是指科学对待任何一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都首先要面对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事实,并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追问原因,找出规律,预测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

求实的态度之所以重要和被强调,是因为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待事实的态度,从而影响人们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角度。这些因素,可能会涉及认识的局限性或感情的好恶,也可能是出于对权威的服从,还可能涉及利益的问题。总之,一些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往往会使人们不能够、不愿意、甚至不喜欢面对和探求事实的真相,不能以客观求实的态度去面对事实,因而也就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谈不上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处理相关问题。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的发展也就是不断地面对、发现、认识和理解各种“事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不一定要成为有建树的科学家,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以及对科学的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精神。陈云同志曾讲过“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九个大字,关键是“只惟实”。“只惟实”的态度也最生动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对科学而言,现成的理论和已有的权威都没有事实重要,在面对深奥的自然秘密和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只有务实,才能“求真”。

以求实的态度面对和理解事实,常常会突破已有理论的局限,获得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因而,科学精神中也蕴涵着创新的意识。创新就不免要超越已有的理念、认识、理论,甚而是结论;所以科学精神中就必然包含“解放思想”。为了理解科学精神中的创新意识,人们有时把体育活动和科学研究加以比较,认为体育活动的宗旨是通过比赛来带动公众的参与,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则是一种创新的比赛。但是在科学创新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第一,没有第二。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探索,而不完全等同于学习。

科学精神所体现的创新意识,是指在探索中关注、重视新的事实,在思考时能开拓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理解和研究问题。其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或者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加深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识。这也就是说,理论和认识都要“与时俱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成说和定论,有“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的文化气质。坚持独立思考就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科学的质疑,当然也要包括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因而这也是一种包容,体现不固执己见的品格和能听取并尊重不同意见的气度。进而言之,科学研究常常需要竞争与协作,这时候不但需要研究者自己的执著,还需要合作者之间的包容。

总之,科学蕴涵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以理性的态度求真,通过实验取证来求实,科学精神就是无条件地“实事求是”。科学精神还包含着努力奋进的创新意识,是全方位地“解放思想”,是随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地认识、思考和探索,以开拓创新的方式发展认识和理论。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技术迅速崛起,改变了整个科学技术的态势,使科学技术进入了大科学和高技术时代。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主要趋势是由分化和综合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各项技术之间以及科学和技术之间,突破学科和领域界限,围绕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多层次、多维度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发展。比如,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生态和社会安全,甚至科学研究本身,都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多学科和多角度研究,还需要应用多种技术处理实际问题。从深层次看,科学技术不断分化和综合的整体化趋势,是经济和科学技术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反映。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为缩短。在把原始性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科学、技术、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趋势。科学、技术、生产和经济的一体化,不仅指四者之间在内涵上交叉渗透,还强调它们在过程上衔接更为紧密,甚至出现了四者在组织形式上的统一,使科技成果迅速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一)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

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中展开的。自然科学作为特定的认识活动也不例外。早期的科学知识主要以生产实践为源泉,到了近代,科学实验兴起并从生产过程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实验,自然科学日益成为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统一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也吸收了自然科学史重视科学实验的做法,如推行“种试验田”,“典型试范”等实验活动。

就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而言,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常常超越原来理论的视野,带来意想不到的信息,引起科学理论发展方向的转移。如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本来是要探求以太对力学运动的影响,却带来否定以太存在的结果,这一结果还成了物理学革命的契机。许多理论上的创新,似乎是理论自身的发展,其实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当然,在充分肯定科学实验作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否认理论的能动性,因为理论一旦具备完整的形态,也会逻辑地引出新的科学观点和预见。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发现海王星的作用、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电磁波的存在等,都是科学理论影响科学发展的范例。当然,这些理论预见的科学事实,归根到底还得经受科学实验的检验。

自然科学内部还有一些重要矛盾,也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如科学中不同理论观点(学派)的矛盾、各门自然科学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